2021年1月,国家民委命名怒江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面拉开怒江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序幕。多年来,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带领辖区金融机构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怒江实际,坚持四个“聚焦”,以支付力量持续助推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巩固,取得显著工作成效。
聚焦支付服务优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一是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夯实重点场景建设。截至2025年5月末,全州划定“8大场景”重点商户99个,覆盖5个重点商圈的餐饮、酒店、景区、医院、商超等实体,重点场景境外银行卡受理改造率达100%,有效助推全州消费经济及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稳步推进全辖银行网点支付服务“适老化”“适民族化”改造工作,全面提升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及老年群体支付服务的质效和温度。三是打造民族区域合作“新样板”,联合人民银行林芝市分行实施滇藏新通道“丙察察段”精品旅游带融合发展金融服务提质工程,完成“丙察察”沿线100个行政村“信用村”建设、2个银行网点及150个普惠金融站点转型升级,为沿线各族群众及游客提供无差别、全渠道支付服务。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支付普惠“大文章”。一是围绕乡村振兴中心工作,广建乡村支付网络。依托全州69个银行网点、213台ATM机具、0.65万台POS终端、2.19万个聚合支付码、69.37万户手机银行用户及15.4万户“云闪付”用户高质量打造遍布城乡的便民支付网络;建成369个普惠金融服务站点,使支付普惠延伸至全州258个行政村及八成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截至2025年5月末,全州普惠金融服务站点累计完成取现、转账、消费、查询等业务194.07万笔,共计金额75134.98万元,较好满足农村各族群众支付需求。同时,创新惠农支付业务种类,普惠金融服务站点新增社保IC卡激活、国债投资等11项业务,全州实现“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二是发扬“背包精神”,指导金融机构通过“背包银行”智能移动机具设备为偏远地区、行动不便、有沟通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上门办理密码重置、社保缴费等业务,截至目前,共为农村各族群众提供上门金融服务1350次、惠及5426人次。
聚焦账户服务提升,助力边疆营商环境改善。一是持续强化账户业务监管,力促账户服务提质增效。全辖范围内召开账户工作推进会17次,组织银行机构业务人员培训15批次,不断改善账户服务质效,力保账户业务合规、高效。截至2025年5月末,全州共有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9432个、个人银行账户245.47万个。二是优化开户服务流程,推动账户管理与时俱进。指导金融机构有序开展“一窗通”企业账户业务;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稳步推进个体工商户账户开立企业账户。三是优化境外人员在怒开户环境。全州建成支持外籍人员简易开户银行网点64个,办理境外边民银行结算账户102户,34名缅甸籍留学生获办工银“灵通卡”,极大方便了跨境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与学习,营造了和谐的民族团结氛围。
聚焦“资金链”治理,守护各族群众“钱袋子”。一是严把银行开户关,与公安机关合作,通过存量账户排查管控、优化账户分类分级管理等,全力遏制和压降涉案账户。截至目前,怒江全辖共开展涉案倒查共40批次878户,发起“涉赌涉诈”止付135批次,止付18393户,保护潜在受害人6030人;辖区金融机构共成功拦截冒名办卡102次。二是深挖地方宣传特色,“精准滴灌”边疆少数民族群众。争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劳动模范”桑南才同志合作,联合邮政开展“小包裹‘肩负’大使命 劳模信使送支付知识”宣传活动,通过邮政包裹每周3次的投递频次将支付知识“派送”到各族群众手中,提升支付知识普及程度,提高各族群众反诈防骗能力,牢牢守住群众的“钱袋子”。
|